王艾婷:画画也生活——保持创作激情是一种能力
陆虹
画画和艾婷和做女人,做母亲的艾婷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充满激情,激情是艺术家太重要的一个素质,很多人知道。未必能保持。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选择做一个职业画家,用绘画来养活自己,热爱生活是重要的一个前提,艾婷是北京女子,在名气很大的中央美术学院读的书,她是那种生活的女子,是脚踏着地手摸着墙看得见身处哪里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大凡不走弯路,如果是公务员,那一定是个优秀的公务员;如果是白领,也一定错不了;当然,如果是艺术家,那就更好了,她的心思纯,路线直,理想明确,
艾婷的心思就是坐在画室里,摆弄那些颜色,他们在油画布上,总是像有了灵性,和着艾婷的节奏,幻化出一层一层奇异的色泽。这是她生活的图式,就像人家演戏、唱歌一样,如果不画,真的还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看过太多女子虚妄地不知该走什么样的路。焦虑难耐,即使有着非常体面地工作,都不知自己心在何处,我为艾婷的绘画状态庆幸,让心享受,就是选对了路。
最自然地心态
在艾婷那里,把一个家料理得有声有色是女人的能力,而在此基础上有保持艺术的激情更是一种能力,艾婷很在意这个,因为女性艺术家,有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在艺术创作时会流露出自己的痕迹,其实,每天生活的节奏不总是跌宕起伏的,大多数时候、甚至很平淡,如何在这样平淡的生活中始终保持新鲜的感受,的确不易。艾婷是个热爱孩子承担家庭责任的女子,同样他也是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人,为此,她的画面始终是表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能是自己窗前的鹦鹉也可能是孩子或孩子的玩具,生活就是她绘画的源泉,为此,她的油画真诚而生动,在她的眼中一切入画,一经经过她色彩的想象形成了一个灵动而饱满的世界。在艾婷的世界中,她就是一个独自穿越高原的人,在高原她看见了色彩斑斓的景色,尽管还很少有人和她同路而行,尽管对艺术自然地爱,她不孤独,而且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悠然平和的徒步旅行。
我们知道的是不急不慌的艾婷,她甚至愿意享受在早晨的朝阳中像更多普通女性那样穿行在早市热闹的氛围中,那种热气腾腾的充满了原生态的火热的生活场景那早市中的光影,哪穿流的人群,那一高一低的吆喝,都是艾婷创作的灵感。先做一个生活中的女子,而不是生活在梦中的人,那一切就会变的简单平实,流露着朴素的印记。
所以,艾婷在建立自己的风格时没有焦虑,没有障碍,绘画就是她独有的表达,这个表达舒展而真实,放松与和谐,不管是色、是形,还是气息,尽管它们还在探索中,但已经渐渐显露的艾婷式的真挚总能让观者有所触动。
色彩为先
艾婷不仅自在地走,她的绘画也已经开始自在地泛出光芒。我想她应该是没有听过赵无极讲课,但她真的领会了赵无极讲给学生们有关色彩的真谛——色彩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如果有了形的约束,就不能极致地发挥色彩的独特魅力。是的,艾婷似乎根本没有这样总结过,但她却进行着这样的实践。她对色彩的极度敏感,让她常常忽略形的真实,当然,这并不是她已经到达放弃形是为了获得形的自由的最高境界,但我们仍是强烈地感觉到她的笔触和她的想象是那样的纠缠交融,争先表达自我的感受。站在艾婷的绘画前,仿佛色彩与她心心相印,知彼知己。色彩的神秘秘不可宣,它是画家感知的最鲜明的表露。王艾婷终究是用色彩用得好,她不仅大胆用色,而且敢于肯定她的色彩。事实上,我们与她们的绘画相遇,依然是满眼色彩的主题,它们在色相、色度之间有着自己的韵律,它们和谐有夺目。油画的激情在这个时候总会显现出来,那就是它分明的绘画性,它不可忽视的艾婷油画质感。我们当然可以说,王艾婷有着印象派大师的影子,更卓然地表现出自我的意趣——不是以形为先,而是以色为先。色彩是她绘画中最强有力的声音,其次才感觉到其他的存在。是什么让观者看到一种和谐的真诚,就是色与色的相互感应。
临摹古画,没有比这个更享受的了
没有想到的是王艾婷作为一个油画家,她有一年的时间是在炎黄艺术馆临摹中国传统水墨。当古今琴筝弦徜徉在教室里,当更多的是埋头在临摹线的走势、墨的深浅时,整个人似乎已经回到600年前、和古人轻言慢语,那份享受实在难言。每次艾婷说起能有机会临摹古代大师的绘画,都觉得这太令人喜悦了。只要推开临摹画室的门,外面的一切嘈杂烦恼就都不存在了。中国传统水墨的已经让艾婷感动不已,应该说这是她油画得以进步的一个契机,当中国的线条、笔墨在一个以油画为创作媒介的任免前展示出它灿烂的一面时,我想艾婷享受的不止是那个环境,更有绘画的本质。一个有了自己想法的她自然能呈现她个人的面貌。其实中国绘画的色彩更是点睛之笔。它的激情不像西画那样松活随意,但它似乎更蕴含着自己深沉的韵律,用好了高级、美。我想以色彩为先的艾婷一定是感受到了传统水墨宁静致远的境界,其实油画的境界又未尝不是这样呢?
本文刊发于2007年第七期《画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