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岭
我喜欢耿晓刚近期的纸上油画。秋天的残荷、瓶中的插花、绵延起伏的远山和山坳里炊烟袅袅的农舍,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诗一般的意象。荷花是他眷顾最多的题材。现实中的荷花,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暗淡,总是使人联想起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无常。而晓刚的荷花,却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寥寥几笔过后,竟能获得拟人化的品格,足见晓刚作画时的心境。说晓刚的心境平静如水,绝无溢美之嫌,单看他对物象的形象的概括手法之洗练,便可略知一二。所有物象在他的笔下,被还原为轮廓和线条。没有了明暗体积的描绘和塑造,有的只是类似中国画用笔的逸笔草草。暗褐色的线条内敛中不失洒脱,大片的空白处偶尔敷之以淡淡的暗色,画面空灵剔透,却丝毫没有单薄的感觉。我感叹于晓刚这种对物象近于神化的概括本领,因为我知道画面中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此人内在的心境通于传统审美意识非浅。回望传统,脱身当下,而又充满对事物的依恋,才能成就如此这般的潇散简远的气象。
我更喜欢晓刚为了准备纸上油画而作的钢笔小画。用笔三两,却能捕捉住景物在大千世界中的方位,以水染之,又能传递出物象的姿态神韵,真是美不在于大,而在于妙;神不在于似,而在于味。既曼妙婉约又韵味无穷,我猜想晓刚的前世没准有女人的缘分。
看多了也看惯了时下视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镜子的种种艺术样式和形式,面对晓刚这样的艺术家的画,重新使我们找到了绘画的真正理由和目的,那就是要通于心而达于境。
纸上的幽静
读耿小刚的作品
在一片混乱,矛盾,吵杂的视觉氛围中,蓦然看见小刚的作品,就像往日清风吹过脸旁,亲切里的宁静,让我的内心获得了某种喜悦。我再一次相信生命中有些东西是永远无法丢弃的。即使我们暂且受到来自现实的排挤和压力。然而心中的渴望却总能被我们的初衷点燃。
九十年代初不到二十岁的耿小刚,离开家乡包头来到北京住进园明圆。圆明园是当时全国画家的梦之乡。很快梦依旧,乡已不在了,圆明园解散了。小刚去了天津美院。从美院出来迫于生计,小刚进了一家设计公司,做了一名设计师,做设计对小刚后来绘画的影响很大。
形式上更加符合人的视觉审美。内容也更加单纯。
回到了本质就回到了宿命,中国人一向讲究禅和道。东方哲学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回到无。生命在旅行了遭遇之后,获得了内心的安详和行为的流畅。小刚的纸上作品无论是油彩还是水墨,都在诉说这样的心境。没有体裁上沉重,也没有材料上复杂,原始的纸,淡淡的几笔,几根枯枝,几片残荷;远山淡水,简单之极。即画出了小刚的美学,也表达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学宜
2006-6-17于大山子XYZ画廊
|